同治十年六月,京城醇亲王府,醇亲王福晋叶赫那拉婉贞为醇亲王奕譞生下第二子载湉。
奕譞很激动,因为长子夭折后,夫妻二人一直再想要一个儿子。好在上天眷顾,奕譞希望这个儿子能长大成人,将来继承自己世袭罔替的爵位。
没想到载湉继承的不是王位,而是皇位。
同治十三年,同治帝年仅19岁无后而终。慈禧为了继续垂帘听政,费尽心机选了载湉“兄终弟及”继承皇位。慈禧之所以选年仅4岁的载湉,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载湉是慈禧亲妹妹婉贞所生的儿子。而妹夫奕譞又对自己忠心耿耿,继续把持朝政对于慈禧来说毫无障碍。
就这样载湉继位,史称光绪帝。
但是按照大清的祖制:年幼登基的皇帝到了十四岁便可以亲政。
比如顺治帝6岁登基,摄政王多尔衮病逝后,顺治帝恰好14岁亲政;
展开剩余94%再比如康熙皇帝,年仅8岁登基,除掉权臣鳌拜后,14岁亲政。
之后的皇帝,一直到咸丰帝都是成年后登基的,所以无所谓亲政一说。
到了同治帝,虽然大清没有“太后垂帘听政”一说,但是慈禧压根没有将祖制放在眼里,不仅垂帘听政而且还找各种理由不“撤帘还政”。
一直到拖到了同治帝16岁,慈禧让同治帝正式亲政。但即便是同治帝亲政,仍旧没有掌握大清的实权,不管是前朝还是后宫都在慈禧的掌控之中。
同治帝死后,亲侄子光绪帝继位。
亲子尚且不“撤帘还政”,更何况是养子呢?
到光绪帝14岁的时候,无人敢提让光绪亲政一事;大家心照不宣的等着光绪帝16岁时能够自然而然地亲政,果真到了光绪帝16岁,诸位王公大臣,甚至是慈禧都不得不承认,不管是按照祖宗立法还是光绪帝的学识德行,都可以亲政。
这一次,是时间在挑战慈禧。
从光绪16岁到光绪18岁,为时两年的归政之争,光绪帝在老师翁同龢以及生父奕譞的操作下终于“胜出”,在大婚后便可以亲政。
然后慈禧“技高一筹”,利用三招轻松控制了光绪帝;即便是光绪帝亲政,也是一个没有实权的傀儡皇帝。
01其实早在同治十三年,同治帝无后而终后,慈禧便不顾祖制非要“兄终弟及”,强行将年仅4岁的载湉扶上皇位。为了让朝中大臣们能够接受这一事实,慈禧便做了两个保证:
一条是,等到光绪帝来日生下皇子,便入嗣同治帝一脉,将来以同治帝嗣子的身份继承皇位
另一条便是,等到光绪帝学有所成时,自己便撤帘还政。
十几年时间过去,慈禧需要兑现诺言的日子也是越来越近。光绪帝并没有大婚,所以为同治帝立嗣一事还没有提及的必要,但是光绪帝亲政一事,即便是慈禧再不情愿也需要面对。
然而,在光绪帝亲政之前,慈禧却在人事安排上做了大的调整:
军机大臣换班,慈禧将恭亲王奕䜣直接罢免,而是换成了光绪帝的生父醇亲王奕譞。
其实奕譞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在慈禧选定其子载湉为新帝时,为了避免慈禧猜忌,也为了保住一家老小的身家性命,便尽可能的回避,不去儿子的书房“训诫”。奕譞并非对朝政之事不感兴趣,而是在韬光养晦,做给别人看罢了。
光绪七年,与恭亲王奕䜣一条心的慈安太后病逝,奕䜣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者;自此奕譞开始跃跃欲试,奕䜣之所以被直接踢出军机大臣行列,跟奕譞有最直接的关系。从亲子光绪帝登基开始,奕譞便成为慈禧身边最得力的心腹,更是清廷毋庸置疑的显贵。
不过奕譞的身份毕竟特殊,慈禧为了引起朝堂上其他大臣的不满与猜忌,并没有将首席军机大臣的位置给奕譞,而是给了礼亲王世铎。
即便奕譞没有首席军机大臣的地位,其在朝中的位置仍旧举足轻重。
当然慈禧之所以选择世铎,是因为世铎是慈禧身边信得过的第二号人物。
慈禧之所以会将世铎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一是想要利用其爵位尊荣,二是因为世铎易于控制。世铎虽然在朝中的位置高于奕譞,但是在遇到什么重要的朝政之事时,仍旧愿意前往醇亲王府奔波;若是换了别的宗室王公,如此位高权重的话,真不见得愿意做奕譞与慈禧的传话筒,事事听话。
另外张之万、额勒和布、孙毓汶、许庚等人都得到了慈禧的重用,因为这几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懂得审时度势,阿谀奉承,将慈禧哄得很高兴。
在光绪帝即将亲政之际,凡是模棱两可、站在光绪帝这边的,包括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全都被慈禧给赶走,全部换成诸如以上提到的要人品无人品、要威望无威望但是趋炎附势的人。
排除异己完成以后,慈禧身边趋炎附势的人是越来越多,比如:
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
吏部尚书徐桐
汉臣李鸿章
大太监李莲英
除了在人事做调整安排外,慈禧打算换一种方式来控制清廷。而这种方式,虽然表面上看是慈禧在做出让步,归政于光绪,但实际上,不过只换了一种方式继续把持朝政。不得不承认,慈禧是一个非常善于玩弄权谋的人,将权谋之术运用的炉火纯青。
02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焚毁了专门供皇室享乐的圆明园。
次年咸丰帝病逝于避暑山庄,慈禧不仅要处理咸丰帝的丧事,还要从八位顾命大臣手里夺权,一门心思就在“垂帘听政”上,自然便顾不得享受园林之乐。
到了同治十二年,同治帝18岁的时候为了能安稳的亲政,不让生母慈禧干预自己、能够安分守己的安享晚年,便主动提出重修圆明园。但是因为所需耗费巨大,此时遭到了恭亲王奕䜣与醇亲王奕譞的反对,同治帝只好作罢。
紧随其后,同治帝又提出了重修三海工程。此次虽然无人反对,但是三海工程刚启动不久,同治帝便病逝了。之后便是年仅4岁的载湉被抱入皇宫,慈禧继续垂帘听政,三海工程自然又被搁置了。
十几年以后,慈禧很清楚既然朝廷已经无力重修圆明园,那么重修三海还是可能的。更何况三海与内廷近在咫尺,自己归政以后,若是能在三海“颐养天年”,也方便知晓光绪帝的一举一动。于是在光绪十一年五月慈禧正式下旨,大修三海。
为了表示对慈禧的孝心,光绪帝多次前往南海、北海、紫光阁等处巡视。
可以说为了给慈禧一个颐养天年的地方,清廷上下都忙的不亦乐乎。
到光绪二十一年,三海工程完成后,总共花费了六百多万两白银。
其实对于光绪帝而言,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体察民情”。光绪帝在帝师翁同龢的教育下,很清楚知道如今的大清很艰难,再大兴土木确实非常不合适,但是面对嗜权如命、说一不二的慈禧太后,光绪帝又不得不这样做。
但实际上事情并没有光绪帝想得那么简单:
三海工程完成后,颐和园工程又被提上了日程。
颐和园原名叫“清漪园”,是乾隆皇帝为了庆祝生母崇庆皇太后60岁寿辰而修建的,耗时十五年的时间,总共耗费四百五十万两。在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的时候,颐和园也被抢劫一空,在之后的二十几年时间里,此园一直荒废着。
恢复圆明园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所以在光绪帝继位后,奕譞便提出重修颐和园,不过遭到御史的反对,此事便作罢了。
但是奕譞一直对此事念念不忘,因为奕譞想要为自己的儿子光绪帝将来亲政做打算。
投其所好,将颐和园修好以后让慈禧居住,也是在对慈禧表达自己的忠心耿耿。
所以在三海工程结束后不久,奕譞作为总管海军事务大臣,总算是找到了借口与机会重提重修颐和园一事:表面上是在提昆明湖练水军一事,实际上是接着在昆明湖操练水军一事,重修颐和园,将来作为慈禧的休憩之所。
既然是“深有苦衷”,一切都是为了光绪帝亲政打算;所以不管是庆亲王奕劻还是帝师翁同龢,都没有理由反对。
此时的大清已经无力承担大兴土木,但是慈禧为了自己日后好享受,自然是“有办法”。
奕譞作为总管海军事务大臣,帮助慈禧从海军的经费中不断地移到三海工程以及颐和园修建工程当中来。两项工程总共从海军经费中动用上千万两白银,在奕譞在海军衙门任职的九年时间里,一艘新舰都没有增加,正因为如此,为日后甲午海战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即便如此,光绪十四年,在两项工程紧锣密鼓进行时,慈禧以光绪帝的名义下旨,旨意大概的意思是:重修颐和园并不是慈禧的意思,而是光绪帝孝顺,慈禧才不好拒绝;而且慈禧说两项工程并未动用国库,对朝廷的影响并不大。
不管是醇亲王奕譞还是光绪帝,重修三海与颐和园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慈禧能够归政光绪,然后开始颐养天年。但是他们错了,对慈禧而言,颐养天年自然是要的,但是颐养天年并不耽误干政。
光绪十二年,光绪帝已经16岁,不仅已经学有所成而且在批阅奏折、谈古论今上都能明辨是非,具有一定处理朝政的能力。
而且按照大清的祖制,只要皇帝大婚便可以亲政。
这一点,对于已经在宫里生活几十年的慈禧来说又怎么会不清楚呢?
所以她处处为自己安排“退路”,只是对光绪亲政一事装聋作哑,就是不提。
就这样日子还是一如往常,光绪帝仍旧恨一个木头一样端坐养心殿或者是乾清宫。
慈禧有时候垂帘听政,有时候直接与光绪帝并坐。光绪帝偶尔提出一些关于朝政的处理意见,也并不能让朝臣们重视,因为大家都心知肚明,光绪帝虽然是皇帝,但朝政之事都是慈禧说了算。
不过这年六月,慈禧突然提出来归政光绪一事,为此还召见了醇亲王奕譞。
若是慈禧当真能归政光绪的话,奕譞作为生父自然是高兴地;但是奕譞还明白慈禧之所以会在当年选择自己年仅4岁的儿子登基,就是为了继续把持朝政,慈禧权力欲望极强,又怎么肯轻易地归政呢?
慈禧之所以会主动提出归政一事,大概率情况就是想考验一下奕譞的忠诚度。
奕譞是个聪明人,直接跪下来,求慈禧收回成命。
不过慈禧还是坚持归政,并没有答应奕譞“暂缓归政”的提议。奕譞一时间摸不清慈禧究竟意欲何为,便赶紧找与自己关系亲近的王公大臣商量该如何应对。
奕譞先找到帝师翁同龢,翁同龢建议奕譞去找礼亲王世铎,让军机大臣们上折子请求慈禧“暂缓归政”。
世铎照做,但是慈禧还是下了一道旨意:决定明年归政光绪,为光绪帝举行亲政大典。
慈禧归政究竟有几分真呢?
满朝文武都是丈二的和尚摸不到头脑,尤其是奕譞更是心事重重,不知道慈禧究竟在打什么算盘?
慈禧下旨的当天下午,奕譞再次找到与他亲近的军机大臣孙毓汶商量对策。孙毓汶建议让慈禧训政,但是翁同龢则认为“训政还不如暂缓归政”。二人的意见不一样,就是谈不到一块去
其实翁同龢之所以坚持“暂缓归政也不让慈禧训政”,是因为翁同龢太了解自己的学生。光绪帝的脾性决定了,若是慈禧当真训政的话,二人之间必定会经常发生矛盾,即便是光绪帝亲政,也必定不能顺风顺水。
而且光绪帝是一个有抱负的人,想要能有一番作为,遇到事情想要尽可能的自己解决;若当真慈禧训政的话,这必定是光绪帝所不情愿的。
更何况多年来一直都是慈禧处理朝政,光绪帝在朝政上还缺乏经验,不能一下子承担起亲政的重担;与其让慈禧训政,当真不如让慈禧暂缓归政。等到一两年以后,光绪帝亲政条件成熟了再亲政,才是最好的结果。
翁同龢便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想给慈禧太后上了一封奏折,奕譞也上了一封折子,包括内阁大臣们也都上了奏折建议慈禧“暂缓归政”;但是全都被慈禧拒绝了。
而孙毓汶等人则是上奏折,建议慈禧训政。
之后奕譞又上了一道折子,恳请慈禧太后“训政”。其实奕譞此举并不是真心实意,而是在避嫌,毕竟奕譞是光绪帝的生父。而且奕譞也担心若儿子亲政的话,自己便不能继续再担任总管海军事务大臣,自己之前移用海军军费的真相便瞒不住了。
慈禧看到奕譞如此请求,便下了一道懿旨,借用光绪帝生父奕譞的口,说出光绪帝亲政后,她这位皇太后的绝对权威是不变的。
如此慈禧便可以继续把持朝政,掌握大清的实权。
四天以后,奕譞与世铎又上折子,请求慈禧训政,慈禧下懿旨答应训政。
可以说慈禧的权谋之术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将诸位王公大臣们都玩弄于股掌之中。
就这样,慈禧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不得不答应训政”。
虽然是慈禧达到了自己继续掌权的目的,但还是落了一个“不得已”。
光绪十三年正月,按照慈禧的意思,钦天监选择良辰吉日,为光绪帝举行“亲政”大典。虽然举行“亲政”大典是慈禧的一个阴谋、一个骗局,但是这个大典是在向天下臣民宣布光绪帝已经长大成人,开始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帝。
虽然得以亲政,但是光绪帝并不高兴;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更是忧大于喜,心情很复杂。
所谓的亲政大典举行后,慈禧又玩起手段:让光绪帝单独召见臣子。
与此同时,慈禧一门心思都在三海与颐和园工程的事情上;巧的是在光绪帝亲政这一年,恰好遇到了北京、直隶一带大旱,河南黄河决堤等各种问题;但是慈禧就是对此不闻不问,让光绪帝独自处理。
慈禧的目的就是让那些对光绪帝抱有殷切希望的大臣,看看光绪帝的真本事;以此来证明朝中没有她慈禧是不行的。
光绪帝马上就要18岁,不得不进行大婚,慈禧需要将自己的丑剧继续演下去。
03很快一年的时间过去,光绪帝已经18岁,婚期不能再拖了。
这年六月慈禧下懿旨:光绪帝明年正月大婚,之后便可以独自裁定朝政大事。
对此消息,光绪帝自然是很高兴的,只要自己大婚,便可以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帝。自己日思夜盼“独自处理朝政”的愿望便实现了,但光绪帝错了。
慈禧既然可以在自己亲子同治帝的婚事上做手脚,又怎么会不“饶了”一个养子呢?
慈禧早就打好了算盘,要选择一位对自己唯命是从的皇后,这样便可以通过皇后去影响光绪帝,让光绪帝事事都听自己的。如此一来,即便自己已经撤帘还政,但仍旧掌握实权。
既然光绪帝的婚期已经确定好,那么皇后的人选又是谁呢?
大家都不知道慈禧的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到了十月初五,慈禧连下两道懿旨,将光绪帝妃嫔与皇后的人选全都确定好了:
皇后人选是叶赫那拉.桂祥之女,也就是慈禧的亲侄女叶赫那拉.静芬。
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一个封为瑾嫔,一个封为珍嫔。
根据记载皇后静芬不仅长得很平庸,而且已经21岁,比光绪帝还大3岁,早就已经够了秀女参加选秀的年龄。如此“逾制”将静芬定为皇后人选,可见慈禧的用心已经很明显了。
光绪帝大婚以后,便可以“亲裁大政”。即便就是慈禧再不情愿,也只能怨自己不是男儿身。不过慈禧是一个很实际的人,虽然多年来她一直名不正言不顺地垂帘听政,但大清不照样是自己说了算。更何况在慈禧的眼里,光绪帝就是一个自己抱来的孩子,既然是抱来的便永远都长不大。
不过随着光绪帝年龄的增长,慈禧在心里还是有很多不安的,所以她采取了三项措施:
首先便是光绪皇后的人选,必须是自己的亲侄女静芬,好替自己看着光绪帝。
二是优待旧臣,慈禧将自己垂帘听政期间所有的重臣,该封赏的封赏,比如李鸿章、曾国藩等人;即便是自己多年压制的恭亲王奕䜣,都得到了优待。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则是赏赐双眼花翎。
另外慈禧直接让光绪帝将自己的书房搬到慈禧居住的西院内的长春书屋,这样自己可以随时随地见到光绪帝。
就这样,在慈禧的一番操作下,光绪帝虽然成为大清亲政的皇帝,但实际上只是慈禧的一个傀儡而已;真正掌握实权的,仍旧是慈禧太后。
结语随着事态的发展,大臣们也都看清了慈禧真实的目的,也看到了慈禧的野心。
于是在朝中慢慢的形成了两派:
一派是帝党,以翁同龢为核心
而另一派则是后党,以李鸿章、徐桐为核心
这两股势力在朝中互相争斗,最终以戊戌变法失败收场,光绪帝被慈禧囚禁于瀛台,虽有皇帝之名,却连自由都没有。而朝中之事,名正言顺慈禧独自一人说了算。
在慈禧与光绪帝的归政之争中,单纯大修三海与颐和园这两项,就耗费了上千万两白银,还是从海军军费中移出去的。如此并不利于大清军事实力的提升,以至于清廷面对来犯之敌时毫无还手之地。可以说光绪与慈禧的归政之争,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大清灭亡的速度。
发布于:山东省启远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